1.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洁文化

张明养:以文化人 风范长存

信息来源:浙江省纪委省监委网站、宁海县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3-04-24

九峰环抱深藏,清溪流经村庄,这是宁海县深甽镇清潭村千百年来的背景色,也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教授、编辑家、政治活动家张明养的家乡。

4.png

张明养像

张明养(1906—1991),192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科学科。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是《世界知识》和《华商报》创办人之一。

5.png

张明养创办的《世界知识》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历任民进第四至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七届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第一、第二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青衿之志,白首方坚

“凡为人子必谨孝悌忠信礼廉耻勤俭……”这是壁挂在清潭村“三鉴堂”的张氏家训之首句。

“三鉴堂”是张家私塾,“三鉴”源自汉荀悦的《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堂名彰显的是张氏的育人之道。

1.jpg

“三鉴堂”

张明养自小在此学习,以“三鉴”作铭,养成了自律奉公的优良秉性。14岁时,他立志出门求学报国。学成后以笔从戎,毕生发表政论上千篇,出版了《国际裁军问题》《国际政治讲话》《现代外交的基本知识》等10多种专著。

青衿之志,白首方坚。以笔投戎,以文化人,是张明养一生的追求,一干就是一辈子。

肝胆映热血  忠奸不两立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黑暗。”在许多战友同志心中,张明养就是那道温暖而明亮的光。据张明养的夫人娄郎怀回忆:张明养总是热心帮助友人,艰苦奋斗,忠奸不两立。当时,张明养夫妇把刚出狱的范金镳的夫人接到家里,还每月给她母亲寄钱赡养老人与孩子。共产党员许涤新出狱后身无分文,张明养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自己只留一张上下班的乘车月票。

1941年,张明养在香港没有收入,生活艰难,但还是接纳了夏衍和许多落难的革命前辈及其家属,家里三个月的口粮一个月就告罄。每天只能靠两顿生菜盐粥充饥,没有柴火就劈家具作燃料,张明养原来150斤的体重减至70斤。此时,有人跑来介绍张明养为日本人办报,薪水可观。但张明养表示饿死也不当汉奸,坚决拒绝,表现了一个爱国主义者的崇高气节。

廉洁守清贫,盛德传后世

“我一生伟人自问无愧,尽心竭力为党和国家做了一些革命工作,希望子女们以及下一代也能照此力行,作出更多的贡献。”张明养朴素的遗嘱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期望,他的那些坚守清贫,廉洁奉公的镜头,无不让人感动和难忘:一家五口人,夫人娄郎怀没有工作,仅靠张明养一个人工作,“生活俭朴,自奉甚薄”。初期评定的工资39年没有变动,随着物价飞涨,开支增加,但生活再艰难,他也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2 (1).JPG

张明养舍不得丢掉的笔

张明养和夫人住的房子是外交学院的宿舍,深灰颜色,叫“灰楼”,他们一直住在那里,直到先后仙逝。

家乡人邀请张明养回乡参加宁海中学校庆活动时,发现80高龄的他身穿褪色的中山装,没带随从人员,住县招待所,吃家常菜,低调内敛的程度让人惊讶。

“丧事从简,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追悼会、遗体告别会或追思会”,这是他让夫人转达的最后“清白”。事后,女儿张之一代表家人将父亲的部分珍贵手稿,书画,著作和证书等赠送给家乡档案馆和“张明养纪念馆”留存。3.JPG

张明养手稿

“万般劫难励风骨,一片丹心为人民。”这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楚图南亲笔题写给张明养先生的评价,也是张明养一生的光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