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文

在宁波东钱湖畔的岳鄂王庙,探寻岳飞的忠廉印记

信息来源:市纪委市监委机关 发布时间:2023-02-11

1.png

电影《满江红》爆红兔年春节档,其传达的家国情怀、民族情感令无数观众动容。尤其是电影最后,岳飞的词作《满江红》在大宋全军中复诵,成为影片高潮,尽显忠义之魂、壮志豪情,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热血。

火热的观影效应和强大的英雄人物影响力也为宁波带来了“旅游热”,东钱湖的岳鄂王庙一跃成为新晋的“打卡地”。在游客们高涨的参观热情中,岳飞精忠报国、廉洁公正的品质在东钱湖畔又一次得到赞颂和传承。

微信图片_20230201154029.jpg

岳飞生于河南,葬于杭州,为什么在宁波东钱湖畔有岳王庙呢?

在南宋时期,东钱湖史氏家族的史浩(1106—1194)在拜相之后,头一件事就是为岳飞平反,他向宋孝宗进言:岳飞被杀是存之已久的冤案,提议恢复岳飞的名誉官爵,让其子孙享受俸禄,与冤案牵连的人都应予以平反昭雪。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赵眘即位便下诏:“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十月,又正式恢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围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的官爵,岳飞儿子们官复原职,封官福荫及于子孙。

公元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一雪百年耻辱,主导此事件的南宋二宰相史嵩之、郑清均为东钱湖人,史嵩之更是史浩的孙辈。在这大快人心之际,东钱湖乡人以同乡深参此事为傲,遂集资议为岳飞建庙,亦为纪念史浩、史嵩之、郑清之在此系列事件中作出的历史功绩。

微信图片_20230201154022.jpg

忠魂长存、后世敬仰,一同走近岳鄂王庙感受英雄的筋骨与气节。

东钱湖镇的岳鄂王庙位于莫枝村西北谷子湖的瓜屿上最初被称为“岳公祠”,岳飞平反后封为鄂王,故该庙又称岳鄂王庙。始建于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后毁于火,元明清几代屡有兴废。今庙为清朝乾隆戊辰年(1748年)重建,至民国十年(1921年)先后经历五次大修,2019年9月重新修缮完成并免费对外开放。岳鄂王庙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由门楼、中殿、后殿及东西厢楼组成,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典型的宁波传统祀庙风格。内外檐廊全部采用斗拱卷蓬结构,梁,柱、牛腿、雀替等部件均雕有精致的龙凤、花弃、人物等图案。庙内原有匾额、楹联甚多,今尚留十余块, 且多出自名人手笔,其中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书“赞化襄勤”更属珍贵。岳庙大门上“岳鄂王庙”四个金色大字,被廊前的两盏大红灯笼映照得流光溢彩。大门前檐下抱柱上有一副对联:“颠倒是非三字狱,激昂慷慨满江红。”中殿内有岳飞坐姿塑像,威武刚正,正气凛然。“还我河山”四个大字匾额下,一副楹联为浙江会稽道道尹黄庆澜所题:“佐南宋中兴勋业方隆三字风波起冤狱,与东湖并寿英雄不死一泓秋水显忠魂。”另一副楹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纷纷述说着岳飞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战,三十年的赫赫功名在他心中有如尘土。

微信图片_20230217094329.jpg

治军有道、为官从廉,几百年来为世人折服、百姓称赞。

岳飞自二十岁起,先后四次从军,参与并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其麾下军队风纪之好,不但为南宋诸军之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少有其比。在行军途中,“夜宿民户外,民开门纳之,莫敢先入。晨起去,草苇无乱者。”始终坚守着“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戒条,金军评价其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飞一生廉洁刚正,虽有高官厚禄却身着粗布衣,与军同食同住,其节俭淡泊的生活作风和当时奢靡的社会风气形成鲜明对比。岳飞与宋高宗探讨天下何时太平时,曾叹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他虽手握重权、战功卓著,却不好大喜功,从未谋私。其同僚刘康年在上报战功时,曾私自请求册封岳飞母亲姚氏为“魏国夫人”、其子岳雷为“文资”官阶,宋高宗同意册封。不料岳飞得知后,却恳求皇上收回圣命。岳飞被害后,秦桧等想借查抄岳府之机谋取不义之财,未曾想岳飞“家无儋石之储,器用惟存尚方所赐,之外無有也。”“籍其家,仅金玉犀带数条,及琐铠兜鍪,南蛮铜弩,镔刀弓剑鞍轡,布绢三千余匹,粟麦五千余斛,钱十余万,书籍数千卷而已。”除了皇上赏赐的金、玉、犀带外,再无宝贵之物。岳飞一心为国、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令世人折服称道。

《满江红》全词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充分反映了岳飞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饱含了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的爱国情怀,英雄岳飞赤胆丹心、精忠报国的“精”“气”“神”流传不息,它们浸润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奋勇向前。宁波东钱湖畔的岳鄂王庙日复一日矗立在清透的湖风里,也日复一日地承载着一方水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