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木刻石雕、小桥流水、田野荷塘……海曙区高桥镇新庄村如今依旧完好地保留着古村落的基本格局。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内36条大弄堂、72条小弄堂,把浮石塘庙、云锦桥、周氏宗祠、周氏阊门等30多处明清古建筑串联起来,勾画出新庄村的独特村貌。
“新庄”意为“新的庄园”。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在衡州(今湖南衡阳)担任知州的鄞西薛氏望族薛朋龟告老还乡,想找个幽静安逸的地方,于是选中广德湖畔,在这里新建了庄园,名曰“新庄”。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新庄周氏先祖周弘善、周得延父子看中新庄这份远离喧嚣的清静,便从鄞西大岙迁居而来,至此开启了宁波望族新庄周氏的发展。新庄周氏是有名的“科举世家”,出过20多个进士,70余位名人,如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周应宾、工部员外郎周薇、盐运使周保,明末清初名垂青史的周思南、孤胆忠臣江都令周志畏、证山先生周斯盛,道光年间赐“孝旌”匾额的周嘉瓒,民国时期创业成功后回乡助学的商业大亨周茂林,革命烈士周廉康等。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言行传承着“耕读为本,兼济天下”的家风家训。
村内古桥
村内古树
“以耕稼为业,由是家用滋殖雄于一乡”。周氏一族迁居新庄村的同时,也将周氏对内耕田课读,对外乐善好施的家族风尚带到了新庄村。
据村人讲,周氏始迁祖周弘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视富贵如浮云,不关心朝堂政事,也不过问官位升降,对世事淡然处之,因为喜爱和山中的白云作伴,时常背着柴火看旁人下棋,流连于山中悠扬的歌声,自号“云樵”。
其子周得延为了将耕读传家的家风更好延续下来,在新庄村建设了莲芳堂用以读书,莲芳堂之名便是出自《爱莲说》。同时,他致力于学习农用技术,并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家族逐渐富足起来。
周氏宗祠
难能可贵的是,周氏家族并没有“为富不仁”,反而将先人乐善好施的传统发扬光大,每年都会接济遭遇青黄不接的贫困者。“钦赐义门”牌匾,便是明初时皇帝为表彰村人开仓济粮的义举而特别颁发的。周氏家族耕读传家,不慕名利,乐善好施,乡里间都称赞其长厚。
随着家族由耕入仕逐渐兴盛,周氏一脉相承的“乐善好施”传统上升为“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在新庄村的中心区域,有一座始建于明末的古宅,其主人便是工部员外郎、为人刚毅不阿的周薇。周薇字惟翰,号东藩,正德十四年(1519)举人。据光绪《鄞县志》卷三十五记载,时有近侍宦官出守浙江,各地举人纷纷前去拜谒,其他人都长跪不起,唯独周薇只是作揖而已。嘉靖十四年(1535),周薇始任南京六合县知县,顺治《六合县志》称其“以廉为守,以宽为政,不作崖岸,平易近人。”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皇帝的生母蒋太后去世,嘉靖皇帝遵从生母遗嘱,送其棺柩至安陆(今湖北钟祥市)与生父合葬。沿途很多官员因处理不当而获罪,百姓疲于劳役,怨声载道。太后棺柩经过六合县时,周薇调度有方,百姓生活没有受到过多打搅,因此受到嘉奖。
周薇宅
如今的新庄村大门——周氏阊门曾是明代南京礼部尚书周应宾宅第中的门屋。周应宾,字嘉甫,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子监司业、右中允、右论法掌南京翰林院事、右庶子、少詹事、詹事,为人谦谨宽和,恭俭自律,勤于著述,对保留历史文献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官四十余年,一生尊荣,位极人臣,身后无余财。后人受其“心怀天下”的胸襟影响,用不同方式践行着“兼济天下”的家风家训。
阊门
周氏一族耕读传家、兼济天下的家风如同村里500多年的古树一般郁郁葱葱,绵延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新庄人周茂兰在上海经商致富后便回乡出资建造了躬耕学堂造福乡人。依河而建的躬耕学堂是典型的民国建筑,尽管如今已经墙面剥落,瓦片坍圮,但青砖门楼上的精美红色灰雕依旧透露出当年新庄村子孙在此勤学苦读的生机景象。学堂的墙面上有几个形似脸盆的别致装饰,据说是意在让学生们读书时能“洗心”,静下心来好好读书。躬耕学堂的开设,让更多新庄人接受了启蒙教育,也将周氏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
躬耕学堂
窄窄的巷弄,高高的院墙,几株野花爬上了门楣……新庄村在喧嚣中守住了独特的一份宁静,留住了原汁原味的古朴景致,既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庄村后人。“急人之难,雪中送炭……艰苦创业,科学兴家……”如今,新庄村村民用更为质朴平实的言语,将周氏的家风家训写进了村规民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