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文

戚继光:清廉家风成就一代抗倭名将

信息来源:象山县、余姚市、北仑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2-12-03


《马上作》

明 ·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1.JPEG

戚继光画像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因军功官至左都督,后加太子太保、少保,卒谥武毅。他组建并率领“戚家军”扫除倭患,足迹遍布东南沿海。

“忠孝廉洁”传后世

嘉靖七年(1528),戚继光出生于军人世家,戚家因祖上立有军功,得以世袭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明代指挥佥事为正四品的武官)。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官一生,勤俭廉洁,秉性刚正,品格高尚。戚景通虽老年得子,却从未对其骄纵罔溺。他曾问其子志向,戚继光答:“志在读书。”戚景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读书的目的在于弄清‘忠孝廉洁’四个字的意义,否则就什么用处也没有。”随后令人将“忠孝廉洁”四个大字写于壁上,让戚继光时时铭记在心。

一次,戚继光穿着一双新绣花丝鞋从庭院经过,戚景通见状厉声喝道:“小小年纪,衣衫竟如此奢华,鞋子是用来走路的,舒服结实即可,何以要绣花?少时讲究穿戴,将来必定更甚,奢求锦衣玉食。”戚继光听了父亲的教诲,立刻弯腰脱掉丝鞋,换上布鞋。戚景通的家教看似过于严苛,但也正因其骨子里的刚正与勤俭,奠定了戚家的淳朴家风,让戚继光从小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了不追求享受、以天下大事为重的信念,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的抗倭战争中,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即使献出宝贵生命也在所不惜。

戚继光袭父职后受命办理屯田之事,史称“既司屯政,丝毫不染,夙弊为之一清”。戚继光为官足迹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但他每离开一个地方,都是身无分文、净身而出,卸任之后财产仅为上千本书,死后也没有为自己的后代留下遗产,为官一方、两袖清风,堪称廉政典范。

2.png

余姚市临山镇入口处的戚继光铜像

军纪严明“戚家军”

嘉靖三十四年(1555)秋,戚继光从山东沿海调至江浙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招募矿工和农民4000余人,组建“戚家军”,撰写兵书《纪效新书》,创造“鸳鸯阵”,整顿卫所武备,屡败倭寇。

金鸡山(北仑境内)的西侧便是闻名遐迩的戚家山。传说当年戚继光带兵驻扎在宁波平倭,遇倭寇准备从东海海岛发兵攻打小港,小港百姓得知消息求助戚家军。戚继光应允并约定待倭寇来时发兵征剿。为迎接戚家军,小港百姓家家户户赶做可口耐饥的“咸光饼”(戚继光为不误战机,想到用面粉掺盐制成小烧饼,中间打孔,细绳穿串,挂于士兵身上便于食用)十万余只,都藏于金鸡山以作军粮。战前,倭寇派兵侦察,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当听到小港百姓说:“足有十万光饼!”吓得连夜返回海岛禀报,说是戚继光从南方调集十万广东兵已达小港。倭寇闻讯大为恐慌,连夜出逃躲避。小港百姓为缅怀戚家军抗倭功绩,便将此山称为“戚家山”。

戚继光的部队军纪严明,打仗英勇,令倭寇闻风丧胆。在龙山围剿倭寇的一次战斗中,一个士兵拎着颗人头来报功,另一个士兵却跟着来到戚继光面前,哭哭啼啼地诉说道:“这是我弟弟,受伤还未断气,就被他割了头……”又有个士兵拎着人头来请赏,一查,被杀的竟是十几岁的无辜少年。两个杀良冒功的罪犯最终被处死,可他们的行为震惊了戚继光:这样的士兵怎能打败倭寇?戚继光顶住压力,下决心整顿军务,经多次请求,他终获上级批准,亲自到浙江招募新兵,经短短数月训练,戚继光将其打造成一支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作战勇敢的队伍。这支军队所到之处,老百姓都拎着食物欢迎他们,称他们为“仁者之师”。戚继光威名远播,令倭寇闻风丧胆,称其为“戚老虎”。

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万余,船数百艘,蜂拥至昌国卫(象山境内)一带,戚继光确立“大创尽歼”的灭倭战策,集中水陆军依次剿除,九战九捷,擒斩倭寇一千四百余,焚溺倭寇四千余,史称“台州大捷”。戚继光后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先后平定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浙东倭患至此基本解除。

3.jpg

石浦老街城楼上的戚继光像

百姓称颂垂青史

在余姚市临山镇西入口处,静静矗立着一座高大威武的铜像,高6米,重800公斤。他身披盔甲,单手持剑,遥望东南,神情庄重肃穆,忧国忧民之情凝于眉间,其脚下赫然镌刻着“戚继光”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牌匾记载,戚继光在临山卫共署守了三年,其率领的戚家军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名震东南沿海。位于临山卫的两处演兵场就是戚继光当年操练新军的地方,村民见戚继光领兵纪律严明,纷纷投军,以争当戚家军为荣。2006年秋,临山人民立碑塑像纪念这位守护临山卫的民族英雄。

在宁波象山,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在清乾隆年间重修的石浦城隍庙,其左厢设戚继光座像,上书“戚大将军”,与石浦城隍并排,为当地老百姓的保护神。座像两旁附有赞颂戚继光业绩的对联,上联为“平外患抗倭寇威震东陲”,下联为“抚黎民安社稷名标青史”。石浦老街城楼上“威震浙洋”四个大字充分体现了石浦作为当年海防重镇的历史地位,在城楼上站立的戚继光像便是对那段浴血奋战的辉煌岁月的见证。

石浦二湾山有一处摩崖石刻,石壁高约四米、长约二十米。现存有十余条阴文石刻,其中最大的一款为横书巨幅,高约半米、长约两米,字迹粗壮圆润、刚劲有力。上书“视卒当如婴儿”七个大字,意为“把士兵当做自己的小孩一样对待”。据说是后人为颂扬抗倭名将戚继光带兵爱兵训兵的功德而撰。

石浦当地至今流传着军民联合抵抗倭寇的生动故事,石浦人的一道美食“糊粒羹”就来源于此。明代嘉靖年间的某年正月十四,戚继光在石浦、南天一带驻守,突遇倭寇来袭,来不及准备食物,便将过节的小菜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既当饭又当菜食用,将士们吃饱后大获全胜,于是家家户户便以正月十四吃“糊粒”以示对戚继光抗倭的纪念,并沿袭至今。

4.jpg

石浦美食“糊粒羹”

戚继光在戎马倥偬之际,既写成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军事著作,又留下了《止止堂集》等诗文篇章及诸多书法作品,当时即有“伟负文武才如公者,一时鲜有其俪”之誉。

《伏龙寺》一诗:梵宇萧条隐翠微,丹枫白石静双扉。曾于山下挥长戟,重向尊前醉落晖。衰草尚迷游鹿径,秋云空锁伏龙矶。遥看沧海舒孤啸,百尺仙桥一振衣。这首诗是戚继光镇守浙东经慈溪伏龙山时所作,抒发了他平倭之际难得的闲暇心态。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为官清廉、钢铁铸军、英勇抗倭的事迹世代流传、深入人心,激励着勤劳勇敢的浙东人民立志奋斗,报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