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文

印象·清廉宁波 | 古村里的“义藏”“义庄” “义渡”与“义行”

信息来源:江北区纪委区监委 发布时间:2020-09-25

  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湖山海间散落着众多历史悠久的村落。每一个村落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有些写在了史志碑石上,代代传诵;有些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口耳相传。

  走过甬城的街头巷尾和大小桥梁,接下来,我们将走进乡镇村落,在青砖古巷中感受那一缕缕翰墨书香、清风廉韵。今天,先来探一探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

  江北慈城半浦村位于姚江北岸,也称鹳浦村。这是一个流淌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与烟波浩渺的姚江、广袤无垠的田野构成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这也是一个有着义薄云天、乐善好助的故事所在,碑文和赋记见证着这个古村里的“义藏”“义庄”“义渡”与“义行”。

义藏

  半浦世居郑、周、孙三大姓,尤以郑姓为盛。据清代宁波乡土文献《四明谈助》载,半浦“有郑氏世家,藏书最富。”村内原有“二老阁”藏书楼,由清代浙东学派著名人物郑性创建,鼎盛时期曾藏书五万余册,堪与天一阁比肩。

  康熙年间,一代鸿儒、思想家黄宗羲在余姚黄竹浦的老宅失火,遗留给子孙的藏书损毁大半。远在半浦村的黄宗羲再传弟子郑性得知消息后,星夜赶往姚江边的黄竹浦村,将其“续钞堂”残余图书悉数收罗。从黄竹浦村到半浦渡口,一只只承载着思想火种的书箱经一路舟车,运回了半浦村,也运来了小村源远流长的文脉书香。

  之后,郑性在所居之旁建造藏书楼,遵照父亲郑梁之命取名为“二老阁”,以纪念同在刘宗周门下就学、交契深厚的黄宗羲和祖父郑溱。郑性不仅藏书,而且刻书。黄宗羲皇皇巨著《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得以保存、出版并流传,郑氏亦与有力焉。此后,四方学者纷至沓来,访求黄氏之学,一时间,半浦村俨然成为浙东学术之重镇。

  如今,“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曾经散发着浓浓书香的二老阁藏书楼,化身慈孝家风馆,在汩汩流淌的时光里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承。

义庄

  古代义庄多为家族式慈善机构,始于北宋范仲淹,此后各地望族多有置办。郑氏作为当地望族,自然也办了义庄。嘉庆十四年(1809)进士,鄞县人董澜的《郑氏义庄记》就记载了半浦郑晚圃建郑氏义庄的始末,后被收录在光绪《慈溪县志》第五卷中。

  《郑氏义庄记》提到,划拨义田,设立义庄,对于当时聚族而居,依邑而治,郑氏之善举诚为开风气之先。以私田而供养全族的鳏寡孤独,量其岁之所入给济茕独,又以其余为膏火之资,赡嫁娶,助葬资,贫者得以养,贫而鳏寡孤独者不至于无告。除此之外,还延请塾师以教族中之无力读书者,普惠族人,遗泽后世。

  怪不得董澜赞叹道:如此以往,乐康和亲,将垂不朽。

义渡

  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畔分布着众多古渡,宁波江北慈城半浦渡口就是其中之一。半浦渡旧为义渡,是道光年间的举人郑芬、郑一夔兄弟俩捐资建渡口,行人免费渡船过江,故称义渡。渡亭中的《义渡碑示》记载了当时的情形:前经族人郑君选、郑名臣等先后捐资田亩,兴造渡船,因经费不足,屡至废弛。复经举人郑芬、郑一夔陆续捐助多田,方冀增设船只,广渡行人,通江接海,繁华一时。

  如今,世易时移,渡口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往返两岸的渡船,越来越少。然而岁月沧桑,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大运河的岸边,夜航引渡的古灯塔至今犹在,继续向后人们传颂着义渡善行。

义行

  半浦也多商界奇才,尤以近代的孙衡甫为最。孙衡甫(1875—1944),又名遵法,半浦人,曾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营业主任、四明银行总经理,后兼任四明保险公司董事长。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兴办半浦小学,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捐款兴建宁波灵桥及其他修桥、铺路等义举,使广大行者、居者、耕者都能得其便利。  在半浦小学旧址,有一块《孙君义行碑》,对孙衡甫的义行给予了高度赞扬:君以济民居多,初非有疆土之责,赵义旧勇,独能举其乡之路政、水利以一身,负之而趋,非为名高也。殖利于一家,而环吾家者举萧然,不获蒙其利,此宜仁人长者之所不忍,而亟图有以自靖者矣。乡之耆老感君风义,谋立石道周,属余为文刊之,以永乡人无穷之思,式是石焉可也。

  半浦古村虽只是一个江南小村,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历史底蕴非常丰厚。几姓村民历世聚居,民风淳朴,崇文重教。这历来被世人推崇的“义藏”“义庄”“义渡”与“义行”,一桩桩的义举善行璀璨如星,点缀着这一方星空,使得这个古村虽经几百年沧桑却仍然熠熠生辉,为后人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