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朱家山麓朱陛墓前,有一座仅十四块石料建成的单孔石梁墓道桥,名为“彰功桥”。该桥彰显着墓主人、明天启年间七品知县朱陛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一段历史。
史上宦官祸国,臭名最著者当属魏忠贤。他把持明末朝政,时称“九千岁”。《明史》记载:“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天启六年(1626年),浙江巡抚潘汝桢在奏折中赞美魏忠贤“心勤体国,念切恤民,戴德无穷”,要给魏公公建生祠(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以表达敬仰之情。明熹宗欣然应允,并御笔题写“普德”匾额。各地众多官僚争先恐后,掀起为魏忠贤建造生祠的运动。蓟州(今天津)建成生祠之时,举行迎接魏忠贤“喜容”(偶像)的典礼。在场一官员只作长揖而不拜,旋即被锦衣卫逮捕入狱,诬以他罪判处死刑。魏忠贤权势滔天可见一斑。
然有宁波人士朱陛,天启二年(1622年)考取进士后出仕为官,时任徽州府(今黄山市)休宁知县,修学宫,浚河渠,决讼狱,一心为地方办事,深受百姓拥戴。徽州各地遍建生祠之时,有朝廷御旨、魏阉淫威,全国无人敢阻敢言,唯朱陛坚执不从,斗争到底,最终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归葬于家乡之集士港。 崇祯帝即位后,魏忠贤一党被铲除。朱陛死后哀荣,受到褒奖,墓葬规格极高。最前为牌坊,不同于其它牌坊大多雕刻龙凤麒麟、仙鹤祥云,朱陛牌坊上雕石狮“朝天吼”,寓意避除群凶,慑乱镇邪;刻有搏击风浪的“海兽跃浪”图案,正是墓主生前廉洁奉公、不畏权贵的艺术写照。
穿过牌坊即是“彰功桥”,为石板小桥一座,长约3米,宽约2.7米,梁石微拱,两块并铺,一宽一窄,两侧置栏,栏石整块,与梁石同长,也随桥面成微拱状,内侧平整,外侧为毛面。桥台为柱墩形式,二根直竖。东面设有二级台阶。整桥,梁、承梁、墩柱、栏、台阶,仅用十四块石料建成。经过彰功桥后是长长的甬道直接弧形拜台,两侧台阶可通祭台。
时光荏苒,四百余年光阴已逝。朱陛墓、彰功桥已成史迹,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朱陛虽仅一七品知县,却因其廉直品行,青史长存。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诚哉斯言。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