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廉文

印象·清廉宁波 | 归锦桥:一名“优等生”的光荣时刻

信息来源:宁海县纪委县监委 发布时间:2020-08-14


宁海县胡陈乡永和村是南宋右丞相叶梦鼎的故里。村口有座桥,叫归锦桥,桥为溪石砌筑,呈单孔拱形,弧形大气,半圆流畅。被岁月风雨冲刷过的归锦桥,桥上芳草萋萋,桥身亦垂满藤蔓,但老桥依然躬着腰,默默伫立着,把汩汩流水送向远方,诉说着那个与叶梦鼎有关的历久弥香的故事……

叶梦鼎(1200年-1279年),字镇之,号西涧。本姓陈,7岁出继母族,改姓叶。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入太学,嘉熙元年(1237年)以太学上舍试入优等,两优释褐出身,初授信州军事推官,后在袁州、吉州、隆兴等处任地方官。景定三年(1262年)升兵部尚书,兼修国史兼实录修撰。次年,调吏部尚书。咸淳三年(1267年),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归锦桥建在东仓西涧溪下游,叶梦鼎曾作过《归锦桥》诗:石桥桥畔水悠悠,两岸垂杨碧映流。携酒一樽何处好?绿阴树下最清幽。

据清光绪《宁海县志》记载:“归锦桥,在(县城)东七十里上宅,宋叶梦鼎出仕途时建。”宋理宗嘉熙元年,叶梦鼎38岁,被授为文林郎、信州军事推官,趁信州到任尚须一段时日之机,他准备回一次家乡。翰林学士程公许在饯行时吟“不以声名夸众隽,欲将文行辈前修”的诗赠给他,以赞美其一生的为人和修养。

叶梦鼎回到家乡宁海东仓时,适逢涧上新桥落成,族人便将此桥命名为“归锦桥”,以纪念他两优释褐衣锦荣归的喜庆日子。涧上人十分珍重此桥,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重修一次,主事人廪膳生叶成谦写了重修碑记,内有“归锦桥者,宋嘉熙间余族人所建,时西涧公释褐,衣锦还乡,因以名焉”的记载。


丞相故里

肯构幽居傍水流,猗猗绿竹度春秋。洗心竟与陶公并,养节原非阮子俦。棋局敲残还自适,丝竿钓罢且优游。细推物理宜行乐,何用浮名白我头。

这是叶梦鼎的诗作,也是他高尚气节的展现。他一生始终信奉“廉耻事大,死生事小”,时南宋国力日衰,外患内忧交织,尤其是佞臣贾似道权势日重,叶梦鼎与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许多修明政治、振兴邦国的主张,宁以孤亢见黜,不忍厉民以媚人,史称其“以孤忠抗大奸,支持危局”。他为官清正廉洁,一心为民。治理袁州两年,奉命离开时,当地百姓感其德,纷纷赶来,拉住他的车辕,甚至躺在车前,不让他离开,送给他的旗帜遮满道路,在登舟时,早有人将写有“关节一毫无地入,公廉两字只天知”彩旗插在舟中。


咸淳九年(1273年),以与贾似道不合,叶梦鼎引疾辞归。祥兴二年(1279年),以80岁高龄谢世,葬于村旁。也就在这一年,南宋官兵与元军决战崖山失败,陆秀夫携小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叶梦鼎与南宋王朝同年而逝。

叶氏后人在重修其墓时,镌上“苍山埋硬骨,涧水悼忠魂”的墓联纪念他,还作了“小丹山里归云洞,梦鼎持书刻苦攻。为相一朝彪史册,千秋骨气仰高风”的诗称赞他。同为宁海人的明代大儒方孝孺也曾写有一首《归锦桥柳》: “衣锦归来气如虹,石桥杨柳锁春风。官袍初染非常绿,花帽争辉分外红。人物当思今日异,韶光还与昔年同。东君有意垂眸看,管教贤孙踵旧踪。”

归锦桥现已列入宁海县文物保护名单,成为东仓一景,也是后人怀念先贤吟咏之地。


往期回顾:

印象·清廉宁波 | 还金桥:拾金不昧,成就一座桥

印象·清廉宁波 | 通济桥:“瞒天帐”下保周全

印象·清廉宁波 | 张斌桥:立信于市 传承品质

印象·清廉宁波 | 卧床桥:执拗清官的幼年读书处

印象·清廉宁波 | 五马桥:一座名副其实的御史桥

印象·清廉宁波 | “姐妹桥”的清廉碑:众人捐修提额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