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柴桥,历史悠久,商贸繁荣,自古就有“小宁波”之称。在柴桥城区,碧波荡漾的芦江河穿城而过,河面上有座大桥,桥栏上刻有“五马桥”三字,桥墩上还刻着一首诗:“曾经水陆几千里,特建东南第一桥;笔山遥映虹千尺,芦江长流月半规”。
这座五马桥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系柴桥沃家村始祖明代监察御史沃頖所建,关于五马桥的由来,还有两个清廉故事。
有民间传说,柴桥在明代虽是江南鱼米之乡,但遇到台风潮汛,芦江河就会发大水。有一年,芦江河边的低洼地段遭遇水患,风大浪急,村民无处避难。危急关头,沃頖驱五匹骏马入水,拉绳为索、搭木为桥,救村民脱险。后来,沃頖又在绳桥的位置上建造了一座单跨石梁桥,取名为五马桥。
还有民间传说,柴桥穿山有个邹太监,是宫里的红人。有一年,邹太监要回家省亲,他派人探视路况,见沃頖所造的石桥不够宽阔,五马并驾的马车不能通过,便命令地方官吏将五马桥拆除,由乡民集资再重新建造一座加宽的石板桥,让马车通行。
为避免劳民伤财,沃頖设计阻止了邹太监拆桥重造的行为。当时,沃家村刚好有个守节而死的寡妇,沃頖乘机写了一份奏折申报朝廷,要求建造一座贞节牌坊。皇帝准奏,还亲笔御赐“贞操烈节”。牌坊造在五马桥西边30米处,这是邹太监回乡的必经之路。过了几天,邹太监坐着五驾马车返回故里,当他来到五马桥前,一时竟傻了眼,不知怎么会突然冒出一座贞节牌坊,上面还刻着皇帝的亲书御笔。邹太监不敢冒犯,慌忙跳下马车,跪地叩拜,弃车走路回家。后来,柴桥当地就流传着一首童谣:“五马桥前造牌坊,太监威风全扫光”。
沃頖父亲沃浩,明礼孝顺。据《镇海县志》记载,其母去世,沃浩坚持按古礼治丧,两年之后也未脱孝服,是当时人人称颂的孝子。
明宪宗二年,沃頖中进士,随后升为监察御史。上任前,沃浩对沃頖谆谆教诲:“监察御史不好当啊!对下,很容易得罪地方官;对上,稍有点差错就是欺君之罪。所以,首先你自己必须奉公守法;其次,办案一定要秉公执法。”并亲手写了“奉公守法”四字勉励沃頖。沃頖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留下了清廉守正的一世美名。
沃頖进入官场后,先受命在福建清理整顿驻军事务,后因功升任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期间,沃頖先后到瑞州、袁州和吉州等地巡察,一路秉公执法,严惩贪官污吏,凡是用苛刻法令盘剥、迫害百姓的官员都被弹劾解职,深受百姓爱戴。罗伦在《送沃御史序》中记载:“降奸去暴、雷励风飞,豪民贪吏惊悸胆落”,“察荷政之害,吾民者尽解而去,豪强屏迹,贪墨逃遁”。
四库全书中罗伦写的“送沃御史序”
在巡察吉州时,沃頖发现了吉州知府贪污受贿的证据,他不畏权贵,以七品小官上书弹劾四品知府。明成化十五年,沃頖因正直敢言,得罪了朝廷重臣,被降职到穷困偏远的河南内乡任知县。当时,内乡县有豪右与贪官污吏勾结,大量侵占民田,导致乡民流离失所。沃頖严惩贪腐,将豪右绳之以法,使流民得以安居乐业,之后又募民积谷达十万余石备荒,使民无饥馑,因政绩卓著,于成化二十一年擢升荆州知府。
上任荆州知府前,太傅王铖劝他为人不要太刚正,如此方能官至三公,然而沃頖并没有听从这一规劝。荆州修建王府期间,许多没有户籍的人冒充三卫军的名义,按月冒领军饷。沃頖查清后奏报朝廷,罢了贪官污吏数人的官,削除了假冒军粮数十万石,作为预备兵饷。
碑书为大明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沃公墓志铭
明成化二十三年,沃浩病逝,沃頖回籍为父守丧三年。然而嫉恶如仇的他,依然不改初衷,终因揭发大臣贪腐获罪,被流放榆林守备边疆。
赦免还乡之后,晚年的沃頖带领乡民建桥筑路,造福于民,风打塘、三溪桥、五马桥等均为他所建。
此后几百年,五马桥曾在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多次修葺,增宽了桥面;民国三十七年,柴桥乡绅捐资把原来的石拱桥改为整体式钢筋混泥土结构单孔水泥拱桥,沿用至今。
在五马桥的北侧,就是沃頖故居。为传承沃浩、沃頖父子的清廉家风,沃家村的沃姓后人,到沃頖曾任职过的内乡县等地走访,整理地方志等史料,编印了《要留清白在人间——沃頖》一书,沃家祖屋的门楹处还刻有“奉公守法”的家训,使好家风代代相传。
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如今这座历经数百年沧桑的桥依然横贯在芦江河上,默默地向后人述说着沃頖的清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