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深化涉企执法不规范问题专项整治 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5-08-21

“执法人员是否亮码检查?”“执法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以罚代管的情况?”8月中旬,镇海区纪委监委干部带着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回访了不久前刚接受过联合检查的宁波瑞品轴承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的反馈,被详细记录在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笔记里。像这样的回访,在镇海区已成为常态。“每月,我们通过‘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数字应用平台随机抽取10家企业开展实地走访或电话回访。综合行政执法信息、执法结果与处置整改、企业评价反馈等,了解执法人员是否存在违纪违法行为,强化日常监督。”该区纪检监察干部表示。

执法公正规范,企业才有定心丸,市场才有新动能。今年,宁波纵深推进涉企执法不规范问题专项整治,坚持监督、查办、治理一体贯通,协同发力促执法规范公正文明,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紧盯痛点难点,排查执法顽疾

今年3月,宁波市纪委监委联合市司法局、市检察院出台《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实施方案》,直指企业反映强烈的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违规异地执法及趋利性执法等5类突出问题,锁定整治靶点,系统梳理涉企执法不规范问题清单。

专项行动启动后,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执法部门协查协办、联合会商、线索移送的联动机制,聚焦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安全生产、交通运输等执法体量大、裁量空间广的重点领域,推动全市行政执法部门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开展执法案卷评查、梳理涉企复议诉讼案件等形式,全面开展自查自纠。

这期间,宁波市纪委监委下沉一线,对生态环境局等6家重点执法单位开展专项督导,紧盯选择性执法、重复检查、随意处罚、变相收费等企业痛点,压实主体责任,推动整改问题18项。象山县纪委监委针对执法“时松时紧”、罚没款异常增长等问题,向相关部门发出监督提醒函,要求限期说明原因并跟踪整改实效。

针对企业诟病的“多头检查”痼疾,北仑区纪委监委通过派驻纪检监察组嵌入式监督,揪出多头重复执法问题16个。该区坚持督改并举,紧盯“综合查一次”年度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逐项核验落实情况。专项整治后随机抽访50家企业,满意率高达98%,企业普遍称赞“检查次数少了,干扰轻了”。

面对“小过重罚”“同案不同罚”等执法不公问题,鄞州区打出监督组合拳——联动营商环境投诉中心与12345热线开通“专班专线”,精准收集线索建议;推动编制《“一业一册”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刚性约束自由裁量权,公布执法裁量清单,让执法标准“亮在阳光下”。

专项整治专班同步强化数字赋能,市司法局依托“民呼我为”“互联网+监管”等平台数据,开发“执法甬e督”数仓,聚焦港口物流、生产制造等五大领域构建执法问题分析模型,以智慧监督拧紧执法“规范阀”。

强化案件查办,形成有力震慑

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吃拿卡要”、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假借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相互请托充当掮客等腐败和作风问题,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宁波市纪委监委坚持办案就是监督的理念,专项整治期间全面倒查近三年涉企执法领域问题线索及信访举报,对2022年以来检举控告、监督检查、巡视巡察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深入排查12345热线投诉、行政复议纠错、行政诉讼败诉等涉企案件。同步强化线索移送与处置衔接,重点纠治执法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深挖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违纪违法行为。

镇海区是国内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该区纪委监委立足产业集聚实际,精准锚定安全生产监管、道路运输两大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室组地”联动监督优势,通过驻点蹲守、卷宗筛查、明察暗访等举措,深挖细查问题线索,严肃查处区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执法人员及辅助人员违规吃喝、收受礼品等典型问题。同时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督促案发单位结合处分决定宣布会等形式开展警示教育,开展“廉政风险大排查+苗头隐患大清底”在纪法震慑和政策感召下,5名工作人员主动向组织说明问题,实现查处一案、警醒一片、治理一域的综合效应。

而在全市范围内,一场场以案说纪的廉政教育课也同步展开:各行政执法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邀请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以案释纪释法,“公平公正”的执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坚持长效长治,释放市场活力

让企业不仅感受到执法的力度,更体会到服务的“温度”,是专项整治的目标。7月,宁波市关于规范行政执法领域行政机关委托第三方辅助服务的指导意见及2025年辅助服务事项清单向社会公布,将辅助服务事项由472项压减至63项,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委托”。

“干扰少了,服务实了。比如经信、商务、应急管理等部门以往都会委托第三方开展安全领域辅助服务,如今合并成了一项。”宁波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第三方最近提供的安全检测服务十分细致,帮企业排除了隐患。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治理成效的缩影。今年以来,针对专项整治查处的突出问题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和监管短板,宁波市纪委监委深入剖析症结根源,精准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推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实现监督监管治理齐头并进、整治成果常态长效。截至6月底,宁波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6份,推动形成《宁波市涉企行政检查若干规定》等多项规范制度。

在基层,余姚市出台《关于建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涉企案件立案侦查、财产查控等5类必评情形。该市纪委监委同步推动公检法机关及8个行政执法部门制定类案评估实施细则,覆盖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11个重点领域和调查取证、处罚裁量等5个关键执法环节。象山县纪委监委推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教先于罚”行政执法实施意见》等制度体系,着力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与综合效能。

行政执法要坚持刚柔并济,既严格执法又注重温度,做到宽严相济、精准到位。专项整治中,各地纪委监委推动执法部门优化理念,坚持规范与服务并重、治标与治本结合,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海曙区纪委监委针对中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发现难、法规不熟悉等问题,推动组建由多部门执法人员构成的“预约指导服务专家团”,同步编制服务场景清单,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与合规体检。镇海区纪委监委聚焦减负增效,督促深化信用承诺与分级分类监管,派驻组全程监督“白名单”准入流程,目前已有百余家重点企业纳入监管白名单。

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信用修复难、整改成本高等问题,宁波市纪委监委通过实地走访、协调会商,推动相关部门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及时进行信用修复,消除不良影响,重回公平竞争“赛道”。在此过程中,市司法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采用行政检查和信用修复并进的办法,推动某受处罚企业重新获得信用融资超1.9亿元。

“我们将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监督,严肃查处监管不严、失职失责、以权谋私、收受贿赂以及滥用职权等涉企执法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宁波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