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实行容错纠错的相关工作要求,在我们对你进行调查核实的过程中,你可以在7个工作日内,对你出现的失误错误行为申请予以容错,也可以通过单位党委(党组)向我们提出书面申请……”
前不久,上海市浦东新区纪委监委向被谈话对象作出申请容错的告知,并递给他《容错申请表》。为把“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具体化,浦东新区先后出台了4个实施办法或暂行规定,有力营造了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浓厚氛围。
毋庸讳言,当前干部队伍中能力不足“不能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干部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还有干部管理制度的原因。其中,解决“不能为”问题,主要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是一个常态化的过程;解决“不想为”问题,根本上要靠干部个人思想的转变,思想通了,问题就迎刃而解。相比之下,解决“不敢为”问题更加迫切,也更加不易。不少干部反映,很多时候不是不想为,也不是不能为,而是害怕做得多错得多,最后反而吃力不讨好。
现实中,如何精准识别干部到底是“为公”还是“谋私”、是“过失”还是“故意”、是“担当”还是“懈怠”、是“敢为”还是“乱为”,迫切需要“度量衡”。“三个区分开来”,无疑给锐意进取、敢打敢拼的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因为在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如果不加区分,不包容失误,就会束缚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有利于推动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意义不言而喻。
当前,改革正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需要改革者敢闯敢拼。宁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先发地区,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许多问题可能别的地方还没有碰到,我们已经遇到了,这就需要宁波干部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干部在工作中一有失误,就不分情况、不分性质,对他们进行批评甚至问责,谁还敢勇挑重担、冲锋陷阵当“闯将”“尖兵”?这只会打消原本想干事的干部的积极性,使“怕困难不为、怕出事不为、怕犯错不为、怕担责不为”的人多起来,甚至还有可能使个别干部走向反面——千方百计掩盖错误,不敢及时纠正错误,最终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列宁曾说,“只有什么事也不干的人才不会犯错误”。干部在改革创新的实践中,犯错误在所难免。充分释放“三个区分开来”的激励效应,就应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推动问责量纪精准化、科学化,让担当有为者放下包袱,让违法乱纪者受到惩戒,凝聚起忠诚履职、干净担当、心无旁骛、真抓实干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