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工作巡礼 | 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以数字化监督助推国企阳光采购

信息来源: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 发布时间:2022-08-31

“半年内,某公司4次投标全部中标,且中标项目均为同一集团下属企业的采购项目。”日前,宁波市阳光采购服务平台监督场景发出一条红色预警,市纪委监委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根据预警情况,随即对中标公司近年来在该集团及下属企业的投标、中标情况进行追溯倒查。

经查,该公司自2020年以来共投标10次且全部中标,中标率100%。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当即责令集团纪委就中标项目的评标办法、投标人资格设置及专家评标情况作进一步核查,下步将根据核查情况作出处理。

宁波市阳光采购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国资采购全过程在线运行、留痕可溯,是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借力数字赋能开展精准监督的重要抓手。自去年9月试运行以来,截至目前,平台监督场景共产生预警249条,实现从采购立项到履约评价的全流程闭环监督。

图为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通过阳光采购服务平台监督场景,分析研判红色预警情况。江仙桃 摄

强化数据归集 为采购流程“精准画像”

阳光采购服务平台按照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信息系统、统一资源共享、统一资金结算的“五统一”原则搭建,其中,数据归集是应用建设的第一步。

为夯实数据底座,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联合驻在单位多次召开平台建设座谈会、推进会,并赴市属企业实地督查,促进企业入驻。截至目前,已有13家市属企业及其所属495家分子公司、6680家供应商和155家中介代理入驻平台,建立2208人专家库,累计采购非必招项目1684宗,归集交易数据13583条。

为实现数据的互跨互联,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结合国资国企一体化建设,积极推动阳光采购服务平台与国资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对接。建立数据仓库,全面更新市属企业中层干部廉政档案信息,通过设置企业中标率、代理与招标人、代理与投标人、招标人与企业等统计分析指标,进行大数据抓取匹配,多维度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画像”,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对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实施动态分析研判,为精准监督提供数据支撑。

构建监督模型 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

阳光采购服务平台将国资采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固化设置为10大类45个监测点,对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测。在此基础上,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全面梳理国资采购风险清单,重点围绕围标、串标、陪标和弄虚作假等问题,构建监督模型94个,对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着力发现违规侵占、利益输送、优亲厚友等问题。

如针对围标串标行为,根据“同一重复中标”的预警规则,构建“ABC三家固定组合企业多次投标且中标企业都相同”的监督模型。所有监督模型实行“红、黄”预警,其中,黄色预警推送市国资委相关业务处室,督促责任主体及时整改;红色预警回流给纪检监察组,集中力量逐一核查。今年以来,已对3起问题线索开展初核,相关企业纪委谈话教育19人。

“我们将在应用实践中不断迭代升级监督预警模型,通过采购行为监督从线下到线上、从点上为主到点面实时切换的转变,提升精准监督、发现问题的能力,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推动采购行为规范,增强监督治理效能。”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表示。

图为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工作人员了解国资监管一体化系统建设情况。罗飞鸿 摄

延伸监督链条 促国资采购“整体智治”

根据监督预警情况,驻市国资委纪检监察组还联合市属企业纪委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问题导向,对采购前期立项决策及后期合同履约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倒逼国资采购行为规范化建设。

今年以来共抽查9家市属企业28个采购项目,提出加快形成采购流程前后端上线贯通、提升招标文件标准化水平、探索零星限额以下采购交易管理电子化等一系列监督建议。如通过监督检查,发现某采购单位投标保证金金额设置过高,责令即时整改,并以点促面推动出台《宁波市阳光采购服务平台保证金管理办法》。

此外,供应商管理评价办法、专家评价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也相应出台。从采购立项到履约评价,被“钻空子”的规则漏洞被持续修正,国资采购领域廉洁风险防范的篱笆越扎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