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
废弃的古井变身“饮水思源”、倒塌的旧地基改造成“硬气船”、闲置的废墟蝶变为“忠孝广场”……人间四月天,宁海县强蛟镇下渔村艺术改造后的一处处清廉小景观成了游客和市民的热门打卡地,也成为了当地开展廉洁教育的好阵地。
就在一年前,拥有700多户村民的下渔村却是另一番模样。地处宁海湾畔的下渔村是个典型的渔村,依托港口码头,一度十分繁荣,但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和陆路交通的发达,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创业,几十年来村庄发展陷入停滞,昔日热闹繁华的渔村成了空心村。变化源于下渔村“清廉村居”建设,新一届村班子从村庄环境整治入手,就地深入挖掘廉洁文化基因,为村庄发展振兴注入“清廉活力”,整个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美丽变化。
“党建引领”打造“清廉村居”
“周边村子都发展起来了,只有我们村几十年没有变化,我们绝对不能一直落后下去。” 下渔村在共同富裕和乡村全面振兴大背景下,如何让村庄重新发展振兴起来?这道课题摆在了新一届村班子面前。全体村班子成员经过多次集体协商,一致确定了以“党建引领”打造“清廉村居”大方向,凝聚党群合力,开启渔村“逆袭”之路。
下渔村是个具有860年历史的古渔村,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古渔村老宅、渔业捕捞工具及废旧船只,为确保渔耕文化传承、传统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达到和谐统一,村里定下“清廉村居”建设“三不三要”原则:不大改大拆,要精修精调;不破坏风貌,要原汁原味;不浪费资源,要就地取材。
去年4月开始,村里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带头拆除自家已经倒塌的老宅。一石激起千层浪。村干部的决心感染了老百姓,很快,50多户村民的40多间废弃宅基地都成了村里的“公用地”。一鼓作气拆除危房数十间,清理出公共空间2000余平方米。“村民义务投工投劳,花了4个多月和党员干部一起清理村庄的角角落落,村庄好像被洗过一样干净,让回乡村民刮目相看。”
“三务公开”推进“项目开花”
村子干净了,人心也齐了,下渔村发展驶上了快车道。滨海旅游步道、薛岙菜市场、党群服务中心等项目纷纷上马开工,特别是投资250万元的滨海旅游步道建设,沿途95户村民全部让出了自己的庭院、屋棚、晒场,让出3米左右作为公共空间。
“这条路由原来的5米扩宽至8米,几个节点最宽处达到11米,是我们打造‘艺术村’的一个重要旅游观光带。”下渔村党支部书记薛瑞岳介绍,该路段东起薛岙码头,西至村办公楼西侧,改造内容包括清廉文化、防浪护堤、改造公厕、观海平台等。完工后,这里将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也是接待四方游客的“乡村客厅”,成为“清廉村居”建设的最好窗口和载体。
“大院子虽没了,但改造成滨海旅游步道,环境更好更美了,我们一家都觉得,必须支持!”村民薛昌善告诉记者,沿途的111间村民房屋直面宁海湾,是真正让城里人都羡慕的海景房,可原先这条路两旁杂乱的环境与优美的海景格格不入。好的生态环境用老话说就是“金不换”,村民心里“这本账”还是算得清的,有人一带头,大家就纷纷跟上了。
项目推进的背后得益于“三务公开”,下渔村深入贯彻落实《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实行每个项目民主共商,及时在公开栏公开党务、村务、财务,每一个决定、每一笔支出全都阳光透明,全程接受村民监督。
“清廉建设”成就“内外兼修”
“众人拾柴火焰高,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村民的支持。”随着下渔村渐渐变化,越来越多村民积极参与到“清廉村居”建设中来,变“干部干 群众看”为干群同心一起干,当一项项成果展现在面前时,每一个村民都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获得感、荣誉感。
如今,干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村庄,下渔村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干事景象。村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优化环境,布局清廉+旅游业态,努力使“清廉风景”带来“美丽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下渔村还发起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共建共享美丽家园的倡议,80岁村民薛春兴、骆美娟各捐出一万元寿金支持村庄建设,远在上海创业的乡贤薛革文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投保“天一甬宁保”,被村民和邻近村庄津津乐道,有力促进了村风民风建设。
“村容要美,村风更要好,只有内外兼修才是美丽乡村。”薛瑞岳表示,要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干部清廉、组织有力,下渔村将以打造“清廉村居”为契机,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进一步营造清正廉洁、善作善成的比拼氛围,让清风正气吹进千家万户,赋能村庄全面发展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