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凝聚清廉力量 献礼建党百年 > 宁波红廉印记

红廉印记 | “石公馆”里写快板 抒发革命豪情

信息来源:余姚市纪委市监委 发布时间:2021-07-19

在余姚市陆埠镇钟山红色主题公园内,矗立着一座雕像,戴着圆圆的眼镜,手拿一本书籍,书生气十足,这便是朱洪山烈士。底座上由浙江省委原书记薛驹同志题写的“洪山精神,山高水长”,高度概括了朱洪山一生的英勇事迹,像大山一样永远存在被后人敬仰。


朱洪山,乳名朱琪,又名朱树春,1917年8月生于慈谿县庄桥(今江北区庄桥街道)更新村。少时因父亲失业、母亲病故寄养上海叔父家,读完小学。从小性格倔强的他,凡是自己认定的事就要全力以赴,直到成功。小学毕业后,违背叔父要他弃学经商、继承祖业的意愿,毅然选择离开,卖报纸、当伙计,自己筹集读书经费,在上海虹口栈业公会所办的一所学校半工半读。1935年起受到革命启蒙思想,后回到家乡,在鄞县农村教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洪山受到抗日热潮的鼓舞,离开故乡踏上抗日征途。先至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3月,他在八路军学兵队结业后,先在丽水松阳古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种工作团,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不久,中共慈溪县工委成立,朱洪山任县工委委员。他以县民教馆等公开职务为掩护,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积极开展抗日活动。不久,因身份暴露,组织上决定他离开慈城。


图为朱洪山的妻子徐健所写回忆录

1940年5月,朱洪山调到奉化壶潭,他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兴办文化夜校,组织青年学习文化、传授救国道理、教唱抗日歌曲,发动群众同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救亡活动的行径作斗争。他不愧是一个共产党员,在他身上时刻体现出党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关心群众的优良传统。他将现代学堂的教育理念带到山村,鼓励更多孩子读书明理,努力学习救国本领。他挨户访问,了解学生家庭境况,同情他们的疾苦,用自己微薄的薪水给贫穷的学生代缴学费。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本身也不富裕的朱洪山得知学生没钱做衣,小脸冻得发紫,便把自己的夹袍剪了一半给孩子御寒;在轮流到学生家吃饭时,他坚持不肯吃米饭,而与学生家里人一起吃玉米糊、糠菜。群众称赞说:“我们壶潭,从来没有请到过这样好的教书匠。”

1945年春,朱洪山升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后勤部副部长兼政治处主任,参与组织和指挥浙东主力部队进行反顽作战。战斗中,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四明山区的许岙地区,浙东游击纵队围攻歼灭田轴山部时,朱洪山率领的由100多名后勤人员和民工组成的运输队,突然遭到一股敌人的袭击。他沉着指挥,果断地架起机枪向敌人扫射,经过半小时激战,敌人死伤过半仓皇逃窜,而运输队仅有三人受伤,随后他迅速带领部队翻山越岭,星夜兼程,按时把武器弹药和药品等运到了前线。

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改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之后,全纵队12万余人的给养发生困难,纵队领导于是指派朱洪山全面担负起筹粮筹款、保障给养的重任。朱洪山把筹粮款的重点放在做统战工作上,争取国民党县、乡、镇当局和上层人士,为抗日救国捐献钱物。他组织起八个粮款筹集小组,每个小组开辟一个地区,在部队驻地附近建立一个或几个供应站、点,想方设法保障军需物资供应。他还亲率一个小组,时而化装成商人出没于商会、钱庄、布店,时而以国民党地方官员身份进出于县衙、机关,时而又装扮成渔民活动在桃江、东海内的渔船上。筹集到钱款后,源源不断运到部队。一次,他们化装成鱼贩,在嵊泗岛上筹集到一批款子,正准备返回时,遇上海潮不能起航,携带的有限食物已吃光。虽每人身上都带有一笔款子,可在被海潮围困的日子里,朱洪山只动用两个铜板,给有病战士买了两碗稀饭。他和大家一样饿着肚子,背上沉甸甸的铜板、银元和钞票返回部队,刚回到部队便昏倒在地。这件事被纵队政委谭启龙知道了,赞叹地说:“朱洪山真是难得的后勤干部,好管家呀!”


图为位于洪山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朱洪山烈士纪念碑

“深山密林小公馆,金毯铺顶金条围四边,不动椅子自动桌,囫囵眠床沙发垫。长年不断自来水,烧饭做菜不冒烟。不是无聊享清福,只为革命做‘神仙’。”

1945年10月,朱洪山任新四军浙东留守处副主任,坚持四明山区的斗争。这首快板诗,便是他在竹木柴草搭建的茅舍里写就的。同年1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已经奉命北撤,四明山遭遇“围剿”,留守的共产党员只能隐蔽在艰苦的山区继续斗争。朱洪山选中了群众基础较好、地方党员较多的孔岙作为立足点,在芦鸡岙的茅舍里潜伏。

虽说嘴上开着玩笑,戏称这里是“公馆”,将茅草和竹木当作“金毯”“金条”,把岩石当作“不动椅子”、膝盖当作“自动桌”,但现实的战斗场景非常残酷。周边是白色恐怖,还要及时疏散人员、埋藏物资、收回抗币,必须时刻警醒,做到“点灯不漏光,讲话不声张,烧饭不冒烟,走路不留脚印”。

1946年12月底,敌军的包围越来越加紧,朱洪山的小分队在深山冷岙无法生存,他率领部队艰难地在岩沟壑间攀登、行进。12月29日夜间,他们到鄞西婴湖乡潘岙村,住在地方干部胡阿华家,不料被特务发觉。31日,敌人分三路包围了潘岙。当时,正在屋前帮助胡阿华母亲劈柴的朱洪山发现了敌人,他立即鸣枪报警,把敌人引向自己,其他队员安全撤离。朱洪山一面还击,一面撤退,不幸腿部中弹负伤,最后因眼镜跌落迷路。为了不使党的机密被泄露,他忍住剧痛,把带在身上的文件全部藏好,举枪自尽,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抗日战争后期直至解放战争初的隐蔽坚持时期,朱洪山同志在慈南地区坚持斗争,与四明山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生的真谛就是为人民服务,为民族解放,为人类求幸福。”这一份年少之时立下的誓言,成为了朱洪山一生的信条,同样也被当地的群众永远记在了心上。

为了纪念把生命融入四明山的朱洪山,当地人民政府将他战斗过的地方命名为“洪山乡”(后为陆埠镇洪山村),他教过书的壶潭小学改名为“洪山小学”。1993年,洪山乡政府投资建设了朱洪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处于山腰之间,碑前碑后柏树成林,绿树成荫,有如革命事业长青,烈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