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奋进者的时代,是坚定者的时代,是搏击者的时代!金秋十月 ,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今天,清廉宁波推出“我学奋进者”专栏,讲述在全国、省、市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宁波先进典型和纪检监察战线奋进者的故事,弘扬他们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这里是上海市兴业路 76 号,中共一大会址,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瞻仰者。纪念馆里,一个放有1920年9月第二版《共产党宣言》的展柜格外醒目。仔细看,书的封面上盖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的书章。这本书的主人,牵出了一段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1898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泰邱乡(今北仑区霞浦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16岁那年,他来到上海,在银楼当了一名制作金银饰品的工人。那时的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也是思想最活跃的城市。身处社会底层的张人亚无疑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
1922年,张人亚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上海最早的也是当时仅有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在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他领导上海金银业2000多名工人参加持续28天的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人罢工。
正当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1927 年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共产党员被逮捕和杀害。有的人消沉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人叛变了。张人亚没有被吓倒,坚持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务。此时的张人亚还存有一批党的重要文件和文献,他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它们将来一定有用。为了这批文件的安全,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它们转移到镇海乡下的家里。将这么多文件随身携带到几百公里外的乡下,沿途要经过国民党层层关卡的盘查,稍有闪失,就会粉身碎骨。然而,为了党的利益,张人亚在生死考验面前没有半点犹豫。
1927年隆冬的一天,张人亚推开了家门。看着背着行囊久未见面的儿子,张爵谦既惊又喜。父子相见,顾不上更多的寒暄,张人亚将一包文件和书刊交给父亲,再三嘱托,“这些资料很珍贵,比我的命还重要,您要替我好好保护”,随后匆匆离去。
质朴的张爵谦虽然不知道儿子具体在干些什么,但他相信儿子做的是正义的事,于是下定决心守护好这包东西。放在家里怕被人发现,又担心万一发生火灾被烧毁,思之再三,张爵谦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 —为儿子修一个衣冠冢,将文件放在墓穴里。纸张埋在地下容易受潮霉变,他用油纸里三层外三层地把文件包裹起来。为掩人耳目,张爵谦装作很伤心的样子对邻居说,最近上海死了那么多人,人亚恐怕也不在世了。不久,张家对面长山岗的半山腰上,隆起了一座刻有“泉张公墓”的衣冠冢。只是,除了张爵谦,没有人知道,这里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
年迈的张爵谦默默地守护着这个秘密。他日盼夜盼,盼望儿子早日回来。就这样,在凄风苦雨中,张老先生一守就是22年。伴随着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想到儿子终于可以回来了,东西可以交还给他了,近耄耋之年的张爵谦欣喜若狂。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一年多过去了,仍无音信。张爵谦老人想到自己年老多病,来日无多, “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在心里埋藏了多年的秘密,到了揭开的时候了。他把三儿子张静茂叫回家中,打开墓穴取出秘藏20多年的文献,郑重地托付他交还到党组织手中。
那部弥足珍贵的党章,填补了党史上的一项空白;那一份份文件和文献,见证和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早年成长的足迹,让我们党近百年前的早期活动在世人面前变得丰富和鲜活起来。张人亚父子冒着生命危险的守护,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崇高的,革命一定会成功。为了党的利益和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这些文件,更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初心。